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98年
2025-08-19

1.第一台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研制成功

1998年9月,我国第一台数字化高清晰度电视系统研制成功。9月8日至12日,中央电视塔利用这套系统试发射了数字电视节目,并进行了接收演示实验。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简称HDTV)是继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之后的第三代电视系统。1996年,国家科委将高清晰度电视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分别组织了高清晰度电视战略研究、高清晰度电视“八五”攻关、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研制3方面的研究,一支由科研院所、大学、工厂等单位构成的200多人队伍,全力进行研究开发。两年后,1998年自主开发成功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系统。这一成功为我国发展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奠定了坚实基础。

2.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研制成功

1998年,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在通化东宝药业研制成功并实现产业化,这是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药物,标志着中国生物制药从仿制迈向自主创新,打破了国外企业对胰岛素市场的垄断。

该项目由通化东宝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合作完成,历经8年攻关突破三大技术瓶颈:采用大肠杆菌基因重组技术,解决目的基因高效表达难题,表达量达菌体蛋白的20%,远超国际早期5%的水平;研发“包涵体复性”工艺,使胰岛素原正确折叠率提升至85%,纯度达99.9%;建立全自动层析纯化系统,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

1998年7月,该产品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经北京协和医院等10家单位临床验证,其降糖效果与进口重组人胰岛素一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它结束了我国糖尿病患者依赖进口人胰岛素的历史,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够生产、销售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

3.转基因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998年2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溢滔教授在上海医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上公布:我国在转基因羊研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上海医学遗传所和复旦大学遗传所采用新的技术路线,获得了5头与人的凝血因子IX基因整合的转基因山羊,其中一头已进入泌乳期,乳汁中含有能治疗血友病人的凝血因子IX活性蛋白。这种蛋白经过特殊的提炼,能够有效治疗血友病。

与传统的制药技术相比,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的蛋白质和制造药物,由于已经过动物体内的天然加工和修饰,其产物的生物活性、生化特性与天然蛋白完全相同,不需再进行基因产物的后加工;而且能直接分泌到乳汁中,因而可极为方便地收集到所需药物而丝毫不妨碍转基因动物个体的生存和成长;其产品的后续步骤如繁殖、纯化等也不需复杂昂贵的设备和技术,从而极大降低投产风险,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等显著优点。

4.GSM交换系统成功推出

1998年,以大唐电信、华为为代表的国内企业,成功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SM交换系统,开启了国产通信设备替代进口的新纪元。

大唐电信依托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科研积累,聚焦移动交换中心和归属位置寄存器等核心网设备研发,其M30-G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支持多信令协议兼容。华为则以M900/M1800双频交换系统为核心,整合基站子系统和短消息中心,形成端到端解决方案。

GSM交换系统的突破,打破技术垄断,重构产业格局,奠定了3G标准话语权基础。标志着中国通信产业从“市场换技术”向“自主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型。这一成果不仅为国内移动通信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撑,更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推动中国在下一代通信技术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5.中国首台电控自动变速箱成功下线

1998年10月16日,上海通用汽车动力总成厂成功下线中国首台电控自动变速箱——4T65E型四挡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该变速箱采用全电子控制技术,实现了换挡逻辑的精准化与智能化,填补了国内汽车核心部件领域的空白。

该变速箱采用模块化设计,集成电子控制单元(ECU)与液压执行系统,通过车速、节气门开度等12个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实现毫秒级换挡响应。其核心技术突破包括智能换挡、耐久性提升、本土化适配。

该变速箱率先搭载于1999年量产的别克新世纪轿车,成为国内首款全系标配自动挡的中高级轿车。该变速箱的成功量产,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组装加工”向“核心技术自主化”的历史性转型。

6.40米铁路箱梁整孔制造技术突破

1998年,40米铁路箱梁整孔制造技术的突破,源于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桥梁工程处在承建芜湖长江大桥铁路引桥相关工程时取得的技术创新。

其突破包括:采用整孔一次性浇筑工艺有效保障了箱梁整体性;模板首次使用整体滑动外模,让梁体平整光滑无缝;内模选用三角形可调桁架结构,便利底板混凝土浇筑及内模拆除,让整孔浇筑得以实现;地基处理综合运用粉喷桩、扩大浅基础等方法,成功化解软土地基上大吨位箱梁预制及横移的棘手问题;高效实用的混凝土浇筑流程,有效防止底板翻浆及内模上浮等易出现的状况,确保梁体混凝土内实外光,满足高标号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需求。

这些突破共同构成了《40米铁路整孔箱梁制造、架设施工工法》,该工法于1999年10月通过铁道部相关部门的科技成果技术鉴定,被认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7.第一根铋系高温超导输电电缆研制成功

1998年7月29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宣布成功研制出第一根铋系高温超导输电电缆。这一成果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西北有色研究院以及中科院电工所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完成。

铋系高温超导输电电缆项目为“863”高技术“九五”重点攻关项目。这根电缆在首次通电实验中表现出色,无阻电流达到1200安培,接触电阻小于0.06微欧,各项指标均达到甚至超过预期。该电缆外径45.2mm,导体层由6层共171根Bi-2223/Ag多芯带材绕制而成。

这一突破极大地推进了我国高温超导技术的实用化进程,为后续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新型输电系统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8.中国首台37米臂架泵车诞生

1998年,三一重工研制出中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37米臂架泵车,标志着中国工程机械从模仿迈向自主创新。

该泵车采用高强度合金钢焊接工艺,臂架重量降低15%,抗疲劳寿命超10万次;自主研发负载敏感液压控制系统,泵送压力达12MPa,较进口设备提升20%;集成CAN总线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时间缩至10分钟内,达国际水平。

1999年,这台SY5290THB泵车在西宁市政工程首秀,海拔2300米处连续泵送2600立方米无故障,效率超进口设备30%。服役11年间参与20余项工程,累计泵送超60万立方米,远超8年设计寿命。

9.二滩水电站机组正式投入运行

1998年8月,我国当时最大的水电工程——二滩水电站首台机组发电,11月第二台机组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水电建设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二滩水电站1991年按正式开工,1993年实现大江截流,1995年开始大坝混凝土浇筑。工程总投资285亿元。1993年11月大江截流过程中,面对湍急的江水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工程团队采用先进的抛投技术,确保了截流龙口的顺利合龙。

电站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6台55万千瓦机组),年发电量170亿千瓦时。其240米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为当时国内之最,坝顶弧长775米,坝体设多层泄洪孔及2条泄洪洞,最大泄洪能力达23900立方米/秒。

头两台机组发电缓解了川渝电力紧张,其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后续特大型水电工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10.首款直流变频空调成功推出

1998年,海尔集团凭借深厚的技术底蕴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成功推出中国首款直流变频空调,为国内空调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相较于传统交流变频空调,直流变频空调在压缩机驱动方式上采用直流电机替代交流电机,有效降低了电能损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同时,直流变频技术使得空调能够更精准地调节室内温度,温度波动更小,为用户带来更为舒适的室内环境体验。

在国际上,海尔当年将该技术输出至欧洲,成为首个向发达地区输出直流变频技术的中国企业,展现了中国家电品牌的实力,为后续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篇: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97年 下一篇: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