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
1990年4月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运营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入轨精度居当时休斯公司所研卫星之首。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国际商业发射圆满成功,中国正式迈入世界商业航天市场。
1985年10月,中国正式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放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1988年,中国航天代表团与美方展开谈判,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发射服务的三个协议,基本填平了长征系列火箭进入美国卫星发射市场的制度鸿沟。1989年1月23日,长城公司与亚洲卫星公司签署 “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服务合同。
为迎接“亚洲一号”卫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修建了亚洲当时最先进的卫星测试厂房,并将厂房洁净度擦拭到“1万级”,远超合同要求的“10万级”。
1990年4月7日21时29分,“长征三号” 运载火箭托举“亚洲一号”点火升空,21时50分,星箭分离,卫星精确入轨,此次发射入轨精度创造了当时休斯公司所研卫星入轨精度最高纪录。
2.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90年7月16日,中国新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试验性发射获得成功。
上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航天发射需求旺盛。1988年,我国和美国休斯公司草签了用长征火箭发射美国制造的澳大利亚通信卫星的发射合同,12月,长二捆火箭正式进入研制阶段。
航空航天工业部要求18个月内完成长二捆的研制和发射。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从总设计师到一线工人,全都夜以继日地工作。仅100天就绘制了44万张图纸,一年左右便完成了8000多项生产任务、300多项地面试验,首次突破助推器捆绑技术、首次研制成功推进剂利用系统和大型发射台等36项关键技术,为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990年7月16日,第一枚长二捆成功发射,一颗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被送入预定轨道。
3.长征四号甲火箭发射一箭三星
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甲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3颗卫星同时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上海航天在火箭发射技术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本次发射的遥感四十三号A02、B02、C02卫星由上海航天负责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低轨星座系统新技术试验。
为了确保发射任务顺利开展,团队大胆创新、优化流程,精简发射场工作环节,在出厂前完成太阳阵等大部件装星、压紧并安装火工品,一体运输进场,大幅缩短技术区工作周期,为后续型号测发流程的优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次发射是长四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7次发射,是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16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33次发射。
4.大型硫铁矿制酸装置建成
1990年12月,安徽铜陵华兴公司应用国内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建成大型硫铁矿制酸装置,该装置是中国第一套自行设计、国家“八五”大型硫酸装置国产化攻关项目的依托工程,产量达20万吨/年。

该装置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率高达85%。代表着大型硫铁矿制酸的关键三大件——沸腾焙烧炉、废热锅炉、电除尘器完全为我国自行设计,并获得了成功。
装置采用沸腾焙烧、干法除尘、酸洗净化和两转两吸的工艺,在物耗、能耗、开车率和环保等方面均创国内大型硫酸装置包括引进装置在内的最好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5.K8亚音速喷气式教练机首飞成功
1990年11月26日,K8亚音速喷气式教练机首飞成功。这是航空工业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一种单发涡扇高级教练机,为飞行员培训提供了重要装备。

1982年,洪都集团公司成立了教练机方案组。通过研究比较,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洪都集团提出“提高训练效率,降低训练费用”的研制思路,基本性能要求和适应不同国家需要的两种训练体制,得到广泛认同。
K8教练机机长11.6米,机高4.21米,翼展9.63米,空重2687千克,最大起飞重量528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800千米/小时 (海平面)。生产厂家为南昌飞机制造公司。
6.红旗七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成功
1990年12月,红旗七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成功。1992年,红旗七号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红旗七号的研制工作,历时八年,整个研制工作经历了方案论证、设计攻关、试样研制、系统试验和设计定型五个阶段。
红旗七号武器系统具有低空性能好、近界拦截性能好、作战反应时间短、制导精度高、杀伤效果好、操作简易、自动化程度高、火力转移快、对付多目标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机动性能好等特点,是我国具有先进水平的第二代地空导弹武器型号。
红旗七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的研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486微机正式发布
1990年10月,长城GW486/25作为国产486微机的领先者在美国 COMDEX大展上登台亮相。同年12月,长城GW486/25在北京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在微机研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长城电脑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计算机技术。1985 年3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中文化、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微型计算机——长城0520CH。1987年和1988年,又分别推出了第一台国产286微机“长城 286”和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
1990年1月,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英特尔推出了486处理器。长城电脑公司为了跟上国际先进水平,决定自主研发基于486处理器的微机,同时要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和部件,以提高国产计算机的竞争力。
研发团队克服486处理器与其他硬件的兼容性问题,以及如何优化系统性能等。最终,成功开发了国内第一块ASIC专用芯片。该芯片不仅可以实现高速处理能力,还具备安全性、网络管理等扩展功能,为日后的一键恢复、指纹开机、数据保护等功能开辟了开发思路。
8.采用斜拉桥技术建成英东游泳馆
1990年3月,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设计的英东游泳馆在北京奥体中心落成。此建筑首次将斜拉桥技术应用于建筑,以24根钢索牵拉双坡曲面屋盖,跨115.8米实现无柱大空间,钢索张拉误差控制在±1.5%内,解决传统网架跨度受限难题,获国际泳联高度认可。
为了解决和攻克游泳建筑自重及高湿结露难题,该建筑还采用国产高强度铝合金和复合钢板,建筑自重减轻30%,抗风荷载达0.8千牛/平方米;首创水平风幕与保温天窗,将室内湿度稳定在65%-70%。
在水处理方面采用智能系统,配备五套独立循环水处理系统,以氯气-臭氧双重消毒+石英砂过滤,使池水浊度<0.1NTU,处理效率提升4 倍;引入分布式控制系统,实时监控2000 余个参数,声环境通过吸音设计将混响时间缩至1.5秒,达国际赛事标准。这些突破使其成为中国首个获国际奥委会认证的现代化水上场馆,奠定了中国大型体育建筑技术的里程碑。
9.东风-21(DF-21)导弹系统完成研制并列装
1990年3月,东风-21(DF-21)导弹系统完成研制并正式列装,成为中国首款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机动式中程弹道导弹。其公路机动发射、突防能力显著提升核威慑与常规打击现代化水平,奠定第二代战略导弹技术基础。
DF-21依托巨浪-1成熟固体技术加速研发,同时针对陆基特性重构发射、制导、突防系统,体现“继承+突破”的高效路径。系统性工程能力由航天科工团队主导跨学科协作,十年内攻克固体燃料导弹化机动部署全球难题。在战略定力与需求导向方面由中央系统持续支持填补核威慑短板,实战化验证驱动技术迭代。DF-21推进剂、复合材料、精密制导器件等使用的是全链条自主可控新产品,摆脱进口依赖制约量产与改进。
它标志中国首次完全掌握机动固体中程导弹技术,彻底淘汰液体燃料导弹的滞后性,显著提升核反击隐蔽性、生存力与反应速度。它不仅构建起亚太区域战略威慑基石,更奠定后续导弹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根基。
10.2微米CMOS工艺技术研发并量产
1990年3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原109 厂)主导2微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成套工艺技术研发并实现量产,配套国内首台反应离子刻蚀设备。
这是中国首次自主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制造核心工艺,填补微电子产业链空白,支撑后续4 英寸晶圆生产线建设(1992年开通)及 64K存储器国产化升级。
该技术支撑百万次计算机(如013机)、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等国产整机发展,填补了中国微电子制造空白,重塑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格局,为后续深亚微米技术追赶及消费电子崛起奠定了根基。
|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 仅此,献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上一篇: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89年
下一篇: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