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83年
2025-07-29

1.“银河”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在长沙研制成功。

“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是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巨型计算机系列之一,是我国当时运算速度最快、存贮容量最大、功能最强的电子计算机。它是石油、地质勘探、中长期数值预报、卫星图像处理、计算大型科研题目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手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研、教育、工业等领域的发展。

“银河”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科技取得巨大突破,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进入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

2.锗酸铋闪烁晶体研制成功

1983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锗酸铋(BGO)闪烁晶体通过中国科学院院级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在大尺寸高性能闪烁晶体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锗酸铋(简称BGO)晶体是一种人工合成矿物,在高能粒子或高能射线激发下可以发出绿色萤光。利用这个发光机制,可以用来制造高能粒子和高能射线的探测器。

上海硅酸盐所1982年2月开始进行BGO晶体的研究工作。1983年初,通过反复实践,确定了一条能同时解决大尺寸、高质量、低成本,又适合于大量生产的BGO生长技术路线和方法。该成果通过院级鉴定后,BGO晶体成为我国首个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科学装置批量供货的关键材料,奠定了中国在高能物理探测材料领域的全球地位。1988年,该技术方法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3.战国时期大型编钟复制成功

1983年1月9日,中国战国早期诸侯宫廷乐器──曾侯乙墓大型编钟复制成功。

曾侯乙编钟距今已有2400多年,全重2500多千克,由大小65个青铜钟组成。复制涉及声学、材料学、精密制造、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其科技含量体现在多个关键技术环节突破。一是声学原理精准复现,破解 “一钟双音” 的物理密码。敲击钟体不同部位(正鼓部与侧鼓部)可发出两个独立音高,且音程关系稳定。二是材料配方科学还原,此钟合金为铜锡铅三元合金(铜占 75%-85%、锡 12%-18%、铅 1%-5%),通过 X 射线荧光光谱(XRF)、ICP-MS 等技术分析原钟残片或铜渣,确定古代合金的精确配比,采用真空熔炼、惰性气体保护等工艺。三是精密铸造与成型技术运用,采用分范合铸法,复制时“工艺还原”与“精度控制”,减少铸件变形。四是结构稳定性与振动兼容设计,力学仿真与结构优化,装配精度控制,考古与科技融合。

复制的科技含量核心是“还原”与“超越”平衡,本质是用现代技术破解古代工艺的“黑箱逻辑”,既需通过精密测量、仿真模拟还原古代工匠的“经验性设计”。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历史文物的复刻,更体现了现代科技对“传统智慧”的解码能力,为古代声学、冶金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4.第一条120路海底电缆通讯工程竣工

1983年1月15日,中国第一条120路海底电缆通讯工程竣工,并正式交付使用。

中国第一条120路海底电缆通讯工程——舟山海底电缆通讯工程,由邮电部牵头,上海电缆研究所、舟山电信局联合攻关,突破深海电缆密封、抗腐蚀等12项关键技术。电缆采用双层钢丝铠装结构,外层涂覆聚乙烯防腐层,抗拉强度达80吨,填补国内大容量海底电缆空白。自主研发的载波机实现频分复用,通过4kHz信道分割技术,将单电缆频带利用率提高至90%。

该工程包括敷设13条总长55多公里的海底电缆,7幢电信综合机房及其他配套设施,首次实现国产120路海底电缆及载波系统的规模化应用,将舟山群岛与大陆的通信容量提升20倍,彻底改变了过去依赖短波电台和人工传信的落后局面,改善了舟山与大陆之间的通信联系,也为我国建设海底电缆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三叉戟飞机国产刹车静片材料通过鉴定

1983年5月12日,由中南矿冶学院粉末冶金研究所(现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研制的三叉戟飞机国产刹车静片材料在长沙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民航进口飞机关键制动部件的自主化生产。

其以铜基粉末冶金为主体,添加石墨、二氧化硅等耐磨组分,摩擦系数稳定在0.35±0.05,高温抗衰退性能提升20%。采用模压烧结一体化技术,性能全面对标英制FC材料。1977年在桂林曙光橡胶研究所完成模拟测试,连续制动100次无裂纹,磨损量仅为英制件的90%。1979年起在广州白云机场装机试用,累计起降2500次后剩余厚度仍达2.1mm(标准报废阈值为1.5mm)。

该成果被列为1983年中国航空工业十大技术突破之一,直接推动国产航空制动材料进入批量应用阶段,产品覆盖中国民航所有三叉戟机队,并出口至巴基斯坦、伊拉克等使用同型机的国家。

6.CA-141型5吨载重汽车正式定型

1983年9月23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主持召开的CA-141型5吨载重汽车鉴定定型技术审查会,正式宣布一汽第二代产品CA141型5吨载重汽车定型。

CA-141型5吨载重汽车是一汽独立自主开发的第二代新产品,从此结束老解放30年一贯制的被动局面。CA141定型后,试制了一批CA141样车,先后发到全国不同试验点的运输公司做使用试验。1987年正式投产。

7.丁烯氧化脱氢催化过程项目通过技术鉴定

1983年12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攻关的“丁烯氧化脱氢催化过程”项目在北京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

该项目成功开发出铁系尖晶石催化剂及配套流化床工艺,实现了丁烯转化率78%、丁二烯选择性92%的工业化指标,标志着我国丁二烯生产从依赖进口转向技术自主,为合成橡胶产业提供了关键原料保障。

1965年底,国家科委设立的丁烯氧化脱氢和顺式丁二烯聚合中间试验装置,分别在兰州化工研究院和锦州石油六厂投入运转。进入千吨级中间试验后,工程开发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技术难关。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高等教育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成顺丁橡胶全流程中间试验的技术会战,最终在1975年打通工业生产流程,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转。为改进顺丁橡胶的工业生产技术,科学院又将“丁烯氧化脱氢催化过程”列为院“六五”重点攻关项目,最后取得良好效益。

8.40升溶解乙炔气瓶研制成功

1983年12月,由四川自贡机械一厂(现自贡市机一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试制的40升溶解乙炔气瓶通过国家劳动总局、机械工业部联合组织的技术鉴定,标志着我国在高压容器安全技术领域实现重要突破。

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性能指标全面达到国际标准,成为继上海、沈阳之后全国第三家具备乙炔气瓶量产能力的单位,为化工、焊接等行业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国产化气体储运装备。

9.1.3μm相干光光纤通信实验系统研制成功

1983年10月,北京邮电学院成功研制1.3μm相干光光纤通信实验系统,包括核心部件如单频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光波导相位调制器等。

这是中国首个完整的光纤通信实验系统,采用当时国际前沿的相干光技术,为后续实用化奠定基础。1980年代初,全球光纤通信技术尚处发展期,中国通过自主攻关实现从理论到实验的跨越,缩短与国际差距。北邮研制出光栅外腔单频激光器,解决光源稳定性问题;后开发单模光纤极化控制器,提升信号传输质量。在1986年,该系统通过“六五”科技攻关验收,被《电信科学》收录为标志性成果。其应用和推广在1980年代末,武汉、上海等地陆续建成实用化光纤通信线路,推动国内通信网络升级。

10.首条全数字化微波干线建成

1983年,中国首条全数字化微波干线(北京—武汉段)建成,采用140 Mbps数字传输技术,标志着从模拟向数字技术的跨越。

作为中国首条大容量数字微波通信干线,采用国产化数字调制设备和当时国际先进的SDH技术。这是中国首次实现长途电话、电报、电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实现了数字微波传输零的突破,提升了长途通信能力,推动了数字化发展,为1986年京汉广全线数字微波贯通奠定基础。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

仅此,献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上一篇: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29年 下一篇: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