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秒运算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
1973年8月26日,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DJS-150)正式宣告试制成功。
该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字长48位,内部存储器容量13万字,可处理200次方代数方程(人工需1年,该机仅需十几秒)。配备磁带机、磁盘机、打字机等9种22台设备,支持多道程序并行处理。集成电路采用国产硅栅CMOS工艺,集成度较晶体管计算机提升10倍,体积缩小60%,能耗降低50%。自主操作系统首次搭载多道程序管理和符号汇编系统,为后续国产操作系统研发奠定基础。
经3000多小时的试算运转验证,该计算机性能稳定,质量良好,主机的解题能力、外部设备和管理程序等主要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标志着我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继电子管、晶体管计算机后的第三代计算机发展里程碑。
2.我国第15次核试验爆炸成功
1973年6月27日12时,我国在西部罗布泊试验场成功进行了第15次核试验,此次试验为空投氢弹爆炸,当量达300万吨,标志着我国热核武器技术迈向成熟阶段。
这是继1967年首颗氢弹爆炸成功后,我国在核武器小型化、精准投放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此次由轰-6轰炸机执行投弹任务,弹体在预定高度精确起爆,验证了飞行平台与武器系统的协同可靠性,同时由轰-6轰炸机执行投弹任务,弹体在预定高度精确起爆,验证了飞行平台与武器系统的协同可靠性。
从1964年首颗原子弹到此次试验,我国仅用9年实现从裂变到聚变、从塔爆到空投的跨越,速度远超美苏。此次试验与同年电子计算机百万次运算突破(8月26日)并列为1973年我国科技领域两大里程碑。
3.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3年10月,在江苏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0年11月,袁隆平团队在海南找到一棵雄性不育株的野生稻,转育出来的三粒雄性不育种子被命名为“野败”。试验中,“野败”的不育性状100%遗传,为培育不育系和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由中国农科院和湖南省农科院牵头,13个省区市参加了水稻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先后育成了一批矮秆水稻的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1973年,在突破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团队在东南亚品种中找到了一批优势强、花药发达、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这是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也是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的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因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国产彩色电视演播设备通过技术验收
1973年10月1日,由北京电视设备厂、上海广播器材厂等单位联合研制的国产彩色电视演播设备通过技术验收,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彩色电视制作系统的全链条自主化。
该设备包括摄像机、导演控制台、视频切换器等核心部件,支撑了北京、上海、成都、天津四大彩色电视试播台的国庆开播任务,为1975年全国电视网从黑白向彩色过渡奠定技术基础。
摄像机组采用三管式分光技术,分辨率达600线,较进口设备提升15%,首次实现演播室级色彩还原。配套研发抗干扰同步机,解决多机位信号串扰问题,确保直播稳定性。导演台集成国产首套电子特技切换系统,支持淡入淡出、划像等12种效果,打破德国设备垄断。音频控制台实现8路混音,动态范围达60dB,满足大型文艺转播需求。发射机采用自主PAL制式编码,兼容黑白电视信号,覆盖半径提升至50公里。通过微波干线将北京节目实时传至25个省市,首次实现全国联播。
5.首套大型乙烯联合装置正式启动建设
1973年8月29日,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现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举行30万吨乙烯工程开工大会,标志着我国首套大型乙烯联合装置正式启动建设。
该项目是“四三计划”中唯一从日本引进的乙烯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20亿元,包含乙烯裂解、高压聚乙烯、聚丙烯、丁二烯抽提4套核心装置(统称“四烯”工程),配套炼油能力提升至600万吨/年,旨在解决全国化纤原料短缺问题,推动石化工业从“油头化尾”向全产业链转型。
主装置由日本东洋工程公司提供,采用国际领先的管式裂解炉工艺,乙烯单程收率达30%,较国内原有技术提升3倍。同步建设18万吨高压聚乙烯、8万吨聚丙烯装置,可年产24万吨合成树脂,占当时全国塑料产能的40%。
6.卡氮芥无菌注射液通过技术鉴定并投产
1973年3月,天津市人民制药厂(现天津金耀集团)自主研制的卡氮芥(BCNU)无菌注射液通过国家医药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鉴定,正式获批投产。
这是我国首款国产化亚硝脲类抗肿瘤药。它摒弃国外依赖光气、乙烯亚胺等有毒原料的合成路线,首创安全环保工艺,单锅投料650kg,收率76.1%,正品率98.2%。其成功量产打破了西方国家对脑瘤治疗药物的垄断,为恶性脑瘤、白血病等患者提供了关键治疗手段,对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癌性侵犯,有较好疗效。
该成果与同期问世的顺铂、阿霉素并称1970年代中国抗癌药“三驾马车”。
7.我国首条镎-237(Np-237)生产线建成并投产
1973年4月,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404厂)建成我国首条镎-237(Np-237)生产线并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超铀元素工业化提取技术的国家。
该生产线填补了核燃料后处理领域的关键空白,为后续钚-238等同位素生产奠定基础,对国防与航天事业具有战略意义。
镎系同位素可用于核武器增效设计,404厂作为我国首个综合核基地,承担多项绝密任务。该成果与同期秦山核电站设计、西南反应堆研究院并称1970年代核工业“三大里程碑”。
8.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研制成功
1973年9月3日,由北京天文台李东明提出原理方案、南京天文仪器厂胡宁生主持设计的中国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正式研制成功。
该仪器采用光电自动记录技术替代传统目视观测,测时精度达0.16角秒,极限星等为11.3等,标志着我国天体测量仪器迈入自主创新阶段,并为中国世界时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其通过记录恒星经过60°等高圈的时刻,自动计算经度(世界时)和纬度变化,解决了传统棱镜等高仪依赖人工观测的误差问题。焦平面设置玻璃记录栅,利用光电倍增管捕捉星像与汞面反射像重合的信号,实现毫秒级计时精度。采用R-C望远镜系统,以熔石英角镜替代传统棱镜,消除大气折射干扰。全球首创真空镜筒设计,避免气温不均导致的反常折射,提升观测稳定性。
1971年完成Ⅰ型样机,1973年Ⅱ型实现量产并投入陕西天文台常规观测。为航空、航海、大地测量提供高精度时空基准,支撑“两弹一星”等国家工程。
9.四川卧龙河气田脱硫厂建成投产
1973年8月,四川卧龙河气田脱硫厂(现属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正式建成投产。这是我国首座规模化处理高含硫天然气的脱硫厂。
其采用乙醇胺法脱硫工艺,将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从3.5%?降至20mg/m³以下,达到国家民用标准,解决了高含硫气田开发的安全与环保难题。同时配套克劳斯硫磺回收装置,实现硫资源化利用,填补国内空白,减少二氧化硫排放90%以上。
该厂日处理能力达300万立方米,硫磺回收量140吨/日,标志着我国在天然气净化领域实现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为川渝地区工业与民生用气提供了关键保障。
10.我国第一块指针式石英电子表试制成功
1973年4月,轻工业部钟表研究所(现中国轻工业钟表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块指针式石英电子表,标志着我国钟表工业正式迈入石英化时代。
该表采用国产16级分频CMOS集成电路和32768Hz石英振子,日误差控制在±0.5秒以内,达到国际第三代电子表技术水平,打破了瑞士、日本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
1973年4月石英振子由上海钟表元件厂联合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成功,频率稳定性达±5ppm,填补国内空白。首创“离子注入工艺”生产CMOS芯片,解决传统工艺漏电流问题。该成果推动上海、天津等地形成石英振子、集成电路产业链,为1980年代电子表量产奠定基础。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 仅此,献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