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70年
2025-07-09

1.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这颗卫星重173公斤(远超前四个国家首颗卫星的重量),设计寿命20天,实际工作了28天。

卫星的成功发射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是“两弹一星”工程(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的重要收官之作,标志着中国在尖端国防科技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它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基础,拉开了中国探索太空的序幕。

2.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该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舷号401,属于09型核动力攻击型潜艇。

该潜艇水上排水量4500 吨,水下排水量5500吨;艇体结构采用水滴型线型和十字形尾舵,首水平舵置于指挥台围壳前部,艇体采用双壳体结构。艇首部设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使用鱼三型反潜鱼雷和鱼一型反舰鱼雷。电子设备装备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电子与声呐系统,

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技术的国家。为后续092型战略核潜艇(搭载巨浪-1导弹)及民用核电技术积累经验。

核潜艇与“两弹一星”共同构成了七十年代中国战略安全的基石。

3.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正式建成通车。

成昆铁路北起四川成都,南至云南昆明,全长1096公里,连接四川、云南两省,是西南地区交通大动脉,也是“三线建设”的核心工程之一。

成昆铁路始建于1958年,因为穿越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攀西大裂谷和横断山脉东缘,途经地震带、滑坡带、泥石流频发区、高地应力岩爆区等“地质禁区”,耗时12年。

成昆铁路与美国阿波罗探月工程、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并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其技术成就至今仍被世界铁路工程界视为山区铁路建设的典范。

这条铁路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在高山峡谷、地震带等“禁区”建设干线铁路的核心技术,为后续青藏铁路、川藏铁路等超级工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4.首次大规模系统防治血吸虫病

1970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南方13省市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的情况报告》的通知,全国大规模系统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开始。

防治血吸虫病的方法一是围堵湖汊;二是机械灭螺,消灭钉螺的孳生场所;三是病人查治,开展大规模的血吸虫病普查工作,不断探索和改进治疗方案;四是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五是粪便管理与水源保护,防止虫卵污染水源和土壤,提倡使用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减少感染血吸虫病的风险。

通过1970年及后续多年的大规模系统防治,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钉螺面积大幅减少,血吸虫病患者数量逐渐下降,为最终实现血吸虫病的控制和消灭奠定了坚实基础。

5.气象843型雷达观测站建立

1970年上海南汇843型雷达站的建成,是中国气象监测领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突破。

该雷达站的建成首次实现了对台风路径、强度等关键参数的实时追踪,为上海及华东沿海地区的台风预报提供了直接的观测数据支撑,显著提升了灾害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843型雷达的部署和运行积累了雷达设备在实际业务中的调试、维护和数据应用经验,为后续711、713 等国产天气雷达的研制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6.第一台晶体管19英寸彩色电视机

1970年1月,全国第一次电视工作会议以后,上海广播器材厂的科研人员开始着手彩色电视机的研制。

在电路设计方面,他们采用晶体管电路替代电子管电路,以提高电视机的性能和稳定性,同时降低功耗。科研人员还精心设计了各个功能模块的电路,包括高频头、中放电路、伴音电路、扫描电路等,确保它们能够协同工作。他们还对显像管的驱动电路进行优化,以保证能够准确控制电子束的扫描和色彩显示,实现清晰、鲜艳的彩色图像。

经过不懈努力,1970年,上海广播器材厂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晶体管19英寸彩色电视机。这台电视机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彩色电视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我国电视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攀钢1号高炉正式出铁

1970年7月1日,攀钢一号高炉正式出铁。攀西资源宝库的大门随之开启。

攀枝花铁矿是国内外罕见的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由于在冶炼过程中矿渣黏稠,渣铁不分离,在上个世纪被国际冶金界称为无法冶炼的“呆矿”。

为击碎“呆矿”断言,从1964年到1967年,全国钢铁领域科技力量组成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组,辗转承德、西昌、北京等地,创造性地开展1000多次试验;10万建设大军聚集金沙江畔,历时5年,开创了用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新工艺,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冶炼技术,基本打通了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总流程,实现了铁、钒、钛的规模化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攀钢一号高炉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高炉,代表了当时国际高炉建设的领先水平,为我国钢铁工业增添了新的力量。

8.330千伏超高压变压器诞生

1970年9月,西安变压器电炉厂的实验大厅,我国第一台330千伏有载调压自耦变压器诞生,并被送进实验室,进行高温、严寒、风雨、雷电等20多项极端严苛的测试。最终,变压器成功通过全部测试,我国第一台330千伏有载调压自耦变压器正式诞生,多项指标达到当时先进水平。

1964年,国家正式规划了刘天关33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该线路西起甘肃刘家峡,途经天水,东至关中八百里秦川,总长超过500千米,是当时中国输电距离最长、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的工程,而超高压变压器的研制是整个工程成败的关键。

330千伏超高压变压器诞生,实现了电力的长距离、大功率传输,把国内电力传输电压由220千伏直接提升到330千伏,形成了大西北独有的电网骨架,实现了甘肃水电和陕西火电的相互供应,是我国电网逐步向超高压、远距离、大容量传输迈进的标志。

9.内吸性广谱杀菌剂多菌灵成功试制

1970年6月,沈阳化工研究院农业病虫害专家张少铭成功试制中国第一个内吸性广谱杀菌剂多菌灵。

张少铭通过对苯来特苯并咪唑基团化合物的杀菌性能、合成方法和药效进行系统的研究,并组织技术人员经过菌株测试,筛选出的多菌灵一号及多菌灵二号效果最好。其主要作用范围可有效防治多种真菌性病害,对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等也有较好防效,此外,还可广泛用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及花卉、苗木等。对粮食产量和蔬菜单产也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

10. 研制黄河第一艘吸泥船

1970年7月,齐河黄河段造船组经过设计和研制,成功完成“红心一号”吸泥船制造。

20世纪六十年代,黄河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抬升,形成“悬河”,防洪压力巨大。齐河黄河修防段职工受虹吸引黄灌溉沉沙淤地启发,提出研制吸泥船机淤固堤,随后修防段成立造船组,开始筹备工作。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与机具制作:为适应船上几十种弯度,造出“万能胎具;根据施工需要,制造了丝钢钳、杆钳、平锤等十余种机具。

1970年 7月,黄河上第一艘简易机动自航式钢板吸泥船“红心一号”建成,同年9月在南坦险工成功下水运行,开启了黄河下游机淤固堤的新纪元。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

仅此,献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上一篇: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69年 下一篇: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