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中国职工技术协会从主旨、主责、主业的科技视角,系列推出《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00期官微专题,用公开资料回放1925-2025年100年间,在工会、工厂、工人身边发生和记录的科技历程,去重温创业历史,再现重大发明,展示工业成就,歌颂劳动伟大,讲述中国故事。
本期为第8期。
1.第一部国产手摇磁石电话机制造成功
1932年4月16日,周仁斋、王汰甄等6人共同投资5000银元创办中天电机厂(天津电话设备厂的前身)。6月7日,中天电机厂开始营业,主要以修理电话机和承包电机电器工程为主。在只有三间厂房,8名技术工人和8台机床设备的简陋条件下,10月,研制并造出中国第一部电话机——手摇磁石电话机。这是最早的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电话机。它开启了中国自主制造电话机的历史。
2019年,手摇磁石电话机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信息通信行业)名录。
2.国产首批“飞机牌”自行车问世
1932年以前,中国自行车市场欧洲产品一统天下。
1932年春开始,山东烟台永康造钟无限公司购进较为先进的车床、刨床、铣床、滚床、冲床等通用机械,添置了压圈、拔管、轮盘成形等专用设备。通过德国人开办的盎斯洋行进口无缝钢管,将宝德工厂改名为炳蚨工厂。当年便模仿德国“站人牌”自行车样式,成功打造出国产首批“飞机牌”自行车。尽管厂小产能低,月产成车仅12辆,却为国产自行车产业登上舞台拉开了序幕。
3.“霍乱防疫包”在上海首创
1932年春夏季,上海爆发严重霍乱(由“虎烈拉”病菌引起),日均死亡百余人。时任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处长的伍连德紧急建立隔离医院、推行水源消毒,并借鉴1910年东北鼠疫防控经验,首创“霍乱防疫包”(内含消毒药剂、口罩等),通过海港检疫切断病菌输入链,三个月内控制疫情。
伍连德还主持制定《海港检疫章程》(1932 年颁布),统一全国检疫标准,结束了外国控制中国海关检疫的历史,奠定了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基础。作为中国现代医学第一人,伍连德在1932年的实践强化了 “预防医学”理念,其主导的海港检疫制度成为后来抗战时期西南地区防疫的重要参照。
4.中国首个高山气象站在四川峨眉山建立
1932年,科学家黄厦千率领团队在四川峨眉山千佛顶(海拔3047米)建立中国首个高山气象站,结束中国没有3000米以上的高山气象观测站的历史。次年高山气象站就参与了国际“第二次地球观测年”活动,获取东亚高空气象数据,为世界气象学进步做出了贡献。
1932 年,中国气象研究所高山气象站黄厦千等科学家开始绘制东亚天气图,结合地面观测与探空气球数据,发布全国范围的天气预报,结束了中国依赖外国机构发布气象信息的历史。
抗战时期,“驼峰航线”成为盟军向中国运输物资的生命线。峨眉山站的气象数据为“驼峰航线”的飞行安全和国际援华物资运输提供了关键保障。
5.中国第一台冲剪机床成功研制
1932年,顾鼎贞创办的上海铁华铁工厂(上海冲剪机床厂的前身)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冲剪机床。
该机床命名为“铁华-1型”,采用机械传动,最大冲裁力30吨;核心部件曲轴块机构经高频淬火处理,寿命提升至5万次;刀具系统采用镶块式结构,可快速更换。它的创新点是“双齿轮同步传动”系统,解决了传统单齿轮传动的偏载问题,使剪切精度提升至±0.2mm。这一设计被后续国产机床沿用至1960年代。
铁华铁工厂制造的首台冲剪机床,是中国机械工业从“维修”到 “制造”的转折点,为中国机床工业奠定了基础。。
6.精确测定高空臭氧吸收系数
1932年,严济慈精确测定了臭氧在全部紫外区域(215-345纳米)的吸收系数,发现若干新的光吸收带。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当时大气物理学的空白,更被国际臭氧委员会于1933年采纳为全球标准,用于高空臭氧层厚度的测量长达30年。
严济慈采用照相光度术,通过精确控制臭氧浓度、温度和光谱条件,系统测量了臭氧对不同波长紫外线的吸收特性。他发现臭氧在250-260纳米波段存在强吸收峰,这与现代卫星观测到的臭氧层“哈特利带”(Hartley band)高度吻合。这一实验结果,不仅揭示了臭氧的紫外吸收规律,更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测量方法,在半个世纪内持续影响着臭氧层研究,也为后续国际合作应对臭氧层危机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科技人物:严济慈 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光学仪器研制先驱,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科学之光”。 1927年,法布里在法国科学院首次宣读中国人的论文——严济慈的《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震动学界。《巴黎晨报》以头版报道这一成就,称其为“中国人的骄傲”;抗战期间,严济慈在昆明黑龙潭带领团队白手起家,研制出中国第一批自主光学仪器,打破了外国技术垄断,直接支援前线作战和后方医疗。 |
7.失传300年的传统乐器“大箜篌”成功改良
1932年,郑觐文主持上海大同乐会完成了对失传300年的箜篌进行系统改良,并制成“大箜篌”。它是中国传统乐器复兴的里程碑,也推动了箜篌从文献记载到可演奏实体的跨越。
自明末清初起,由于战乱和朝代交替,竖箜篌逐渐退出中国乐坛,至20 世纪初仅存于壁画、雕塑及《大清会典图》等文献中。1920年,郑觐文创立上海大同乐会,以“复兴雅乐”为宗旨。郑觐文组织乐器制作师缪金林、罗松泉等人,结合《大清会典图》记载的“总稿机”(清代对凤首箜篌的称呼)图像,经过研究,在结构上采取新工艺,在材料选择梧桐木为面板、色木为侧板,琴颈雕刻凤首纹饰,既保留传统美学,又提升音质。终于在1932年,成功完成“大箜篌”的研制工作。
1935年,大同乐会在上海大光明戏院举办“大箜篌”首演,曲目《霓裳羽衣曲》引起轰动。《申报》评价其“音色空灵,恍若唐代遗音”,英国《泰晤士报》称其为 “东方竖琴的重生”。
8. 中国首个酒类官方认证注册商标“恒丰泰”诞生
1932年,四川省举办第一次名产品展览会,绵竹大曲酿造作坊“恒丰泰”的产品首次被批准使用注册商标。这是中国酒类行业首个获得官方认证的注册商标,标志着传统酿酒业向现代化品牌运营的转型。
该商标采用“绵竹大曲”字样与酒坛图案结合的设计,通过四川省建设厅备案,打破了此前酒类产品依赖商号口碑的传统模式。注册商标的使用使“恒丰泰”产品销量提升30%,并推动当地酿酒作坊规范化生产。
1951年公私合营后,恒丰泰的老窖池被纳入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丰泰采用的“高粱为主、多粮为辅”的配方(高粱40%、大米25%、糯米15%、小麦15%、玉米5%),在1950年代被剑南春标准化,成为现代浓香型白酒的经典配方。
9.华北首台15马力柴油机仿制成功
1932年,山东潍县华丰机器厂(今华丰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成功仿制15马力卧式单缸柴油机,这是中国华北地区首台国产化动力机械。该机型采用铸铁机身、齿轮传动和重力供油系统,功率达11千瓦,可驱动水泵、发电机等设备。
该设备采用自主研发的泥型铸造技术,解决了缸体沙眼问题,废品率从40%降至15%;燃油改进化油器设计,实现柴油雾化均匀,油耗降低12%;在标准化生产上,严格执行《柴油机零部件公差标准》,关键部件加工精度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该机型当年量产50台,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小型工厂,《山东工业志》评价其“开启了华北动力机械国产化先河”。
10.自主设计的高端毛线品牌的推出
1932 年,天津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宋棐卿首个自主设计的高端毛线品牌“抵羊”牌毛线。宋棐卿采用进口设备,还针对国产羊毛纤维较短(平均长度35-40mm)的特点,对梳毛机锡林针布进行改造,将针齿密度从20齿/英寸增至28齿,解决了纤维断裂问题,使成纱强度提高15%。在原材料上,他创新采用混纺50%国产羊毛与50%进口毛条,既保证保暖性又降低成本。在染色技术上,他引进德国活性染料,色牢度达国际三级标准,可染制36种颜色。在营销策略上,他注册“抵羊”商标(谐音“抵洋”),广告语“国人资本,国人经营,中国技术,中国原料”深入人心。
《天津纺织工业志》记载,1932年“抵羊”毛线销量突破10万磅,打破英国“蜜蜂牌”垄断,成为民族工业标志性产品。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 仅此,献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