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室|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云网安研发工作室(YCKJ-20250004)
2025-08-08


2025年7月,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云网安研发工作室被命名为“中国职工技术协会职工创新工作室”。

一、团队风采

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云网安研发工作室是由中国电信云计算高级专家、正高级工程师廖文昭领衔的面向云计算、运营商大型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研发的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汇集了来自软件研发、产品创新等关键岗位的精英人才,包括1名正高级工程师及多名高级工程师,他们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团队成员承担并成功完成了多个上海市科委创新行动计划项目、集团研发链和上海电信的重大项目,这些项目成果在社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工作室积极响应国家“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致力于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在技术创新方面,工作室研发获得了云网融合、网信安全方面多项创新成果。

工作室自主研发了多项产品,聚焦超大城市电子政务云发展需求,围绕政府服务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了全栈智能可信电子政务云架构;从客户角度出发提出多云聚合平台,核心目标满足政企客户与服务商的云接入和混合资源管理需求,实现上云、互连、订购和计费的一站式管理;研发的PON-SDWAN融合运营平台,通过将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网络)和SD-WAN(Software Defined WAN,软件定义广域网)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对企业、组织和服务提供商等网络的安全、高效、灵活管理的新型网络架构。

工作室的创新成果丰富,包括已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审阶段的发明专利8项,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软件著作权15个等。

工作室不仅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专注于经验分享和培训赋能。拥有3名集团级内训师,参与开发了全集团数字化转型课程体系及培训体系,为上海电信内外各部门培训了上千人员。


团队主创人员

      


          

廖文昭  中国电信云计算高价专家

 

1976年12月生

汉族 

中共党员

硕士研究生

 

获发明专利7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发表科技论文8篇、出版著作1本

 

获第31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第34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银奖、多次荣获中国电信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二、技术实力

近年来工作室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电信企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团队加快推进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创新性实现了“云网融合、云数联动、云物智联”等多项突破,探索出基于全栈智能可信电子政务云架构,构建了以数据汇聚平台、GPU资源池、算法管理平台为核心的城市数字新底座的系统架构研究及规模化推广应用,实现了上海市电子政务云的建设运营,是全球首个双高可用性政务云,成为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案例。建设了上海电信市、区两级电子政务云云管平台。围绕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包括120、医保统一结算、疫苗管理、核酸检测平台等在内的1500个以上各级应用系统。

工作室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把“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为重要战略进行部署的方针,工作室从客户角度出发提出建设多云聚合平台的想法,通过连通各大云商所在数据中心,构建一张多云连接网络,引入新的底层传送技术 SR V6、业务承载技术EVPN,配合与各云商骨干通道的对接实现业务敏捷发放。通过与主流云商的API对接,实现了主要云业务支持能力。用户通过互联网门户,即可实现多云+网的一键式购买,端到端的快速自动开通,分钟级带宽调整以及业务全流程可视等。工作室成员自主研发的多云调度引擎,突破外国公司技术限制,解决了多云对接和调度难题;独创异构多云接入套件,封装多云协议栈降低复杂度,解决云多网融合难题,大幅降低了企业多云网络对接的门槛;打造了全功能开放API,实现了异构云算力组合通过云网高效融合分发创新实践,极大丰富多云业务的应用场景和增值生态链。相关技术受到国家发改委关注,并在多个国际国内展会进行展示,得到广泛好评。

为了扩展云原生领域的应用,工作室申报的多云容器集群项目列入了国家云研发链项目,核心成员作为技术总师负责推进项目研发工作。项目里我们研发了基于跨多云的分布式容器集群管理平台,实现容器集群的跨云自动调度及自动部署,并提供多租户管理能力。

基于云原生VPC网络与存储,开发了CNI组件、CSI组件,为容器集群提供云原生的网络和存储调度能力。相关技术平台的运营可以在云原生时代降低企业上云与用云成本,进一步推动企业上云。

工作室累计创新成果包括已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审阶段的发明专利8项,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软件著作权15个等,并参与编著了2项国家标准,1本著作编著等。

  

  

团队专注于经验分享,培训赋能。工作室拥有2名集团级内训师,参与开发制订了全集团数字化转型课程体系及培训体系,课程在各省推广讲授。先后在上海电信内外各部门培训人员上千人。组织了多云业务流程设计交流培训、多云与其他省份合作交流、公司青年分享青年突击队创评经验等分享。


团队成员荣获奖项

2020年上海电信杰出项目奖

2020年上海公司技术创新优秀工作者

2021年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金奖

2021年上海市经信系统青年岗位能手

2021年中国电信”i创黑马”大赛二等奖

2022年中国电信集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2年中国电信集团优秀科技工作者

2022年第三十四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银奖

2022年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十大创新项目

2023年第六届SD-WAN&SASE大会暨云网络大会年度十大SD-WAN&SASE优秀应用案例奖

2023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职业技能竞赛大数据建模竞赛一等奖

2025年,被命名为“中国职工技术协会职工创新工作室”


中国电信立足自身丰富的云、网资源及存量客户群,构建具备“泛在覆盖、敏捷部署、智能安全、质量可选”的广域云网,并通过与云内应用充分集成,构建算力传输大动脉。工作室积极投入到中国电信智能广域云网的系统建设中,重点研究了以SD-WAN为代表的新型组网技术,承接了上海地区的天翼云SD-WAN PON融合平台的研发工作。

传统模式下,Underlay(底层链路)与Overlay(隧道网络)业务分别由不同终端承载,其中政企网关为客户提供政企宽带接入,满足客户访问互联网业务诉求;SD-WAN网关主要满足客户分支机构上云及组网(含跨域、跨境)诉求。鉴于SD-WAN与政企宽带存在天然关联,从经济性、便利性上考虑,可在客户侧将两个终端功能合二为一,打造PON上行SD-WAN网关(以下简称“PON SD-WAN网关”),提供上网、入云、组网、加速等业务随选能力,大幅简化客户侧接入网络复杂性,降低部署及运维成本。


在融合终端的基础上,研发SD-WAN编排系统。该课题是属于自主研发的课题,具备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基于已有的SDWAN环境和厂商控制器编排原子能力的基础上,研发SDWAN集中编排与自动化开通技术,整合所需的基础IT网络资源与工具,通过简化管理和自动化工作流程,管理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减轻人工操作工作量。以灵活自定义的规则代替定制化的开发需求,有效应对新一代网络重构带来的变革。编排器基于域间资源管理和域间业务缝合策略及智能资源调度算法,通过云网关在桌面池、边缘池等部署,构建分布式一朵云统一编排能力以及多云、异云调度的融合服务能力。基于网络应用感知和安全能力,构建“应用-安全-云-边-端”的一体化管控服务。分布式一朵云的云网连接,通过自研vCPE在异云、它云(境内外)的部署,实现客户云网络境内外全云场景互联。以自研POP的移动端VPN接入、PON SD-WAN等多种接入能力,搭建天翼云SD-WAN的泛在安全接入和天翼云SD-WAN生态。支持分布式安全和组网,支持上网流量归集、清洗,以及东西向分支-总部互联场景的安全策略应用。基于网络应用的识别和特征库的构建,实现应用流控和智能选路,提高企业网络基于应用感知和应用差异化的网络服务能力。成为拓展市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未来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极大提升电信运营商在智能广域云网领域的技术能力和影响力。

三、广联促商

天翼云SD-WAN翼惠联基于天翼云资源池布局,并依托电信优质骨干网资源(ChinaNet、专线/专网、CN2-DCI网、4G/5G无线网络等),可在接入侧兼容各运营商多种网络接入方式,支持一跳入云、多地组网、灵活配置以及智能调度与管理等功能,助力用户分钟级构建云、数据中心、企业分支之间的专属广域网络。


天翼云SDWAN融合运营平台基于政企宽带及天翼云翼惠联,针对政企客户省内上网需求的基础上,对于新增的Overlay增值能力需求(如上云、组网、安全等)通过单一硬件(PON白盒、FTTR等设备)进行融合补充,通过相关开放API接口,实现用Underlay、overlay融合场景的运营平台,提供融合业务开通、设备诊断修复、可视化组网入云、客户自服务下单等功能。天翼云SDWAN融合运营平台提供接口型和组件型原子能力,内容涵盖设备监控、一键诊断、组网入云等,为用户二次开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四、联系我们

联系人:廖文昭

电话:021-66822188

邮箱:liaowenzhao.sh@chinatelecom.cn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61号      

邮编:200085


上一篇:中国职工技术协会煤炭专业委员会成立 下一篇:创新工作室|中国华能北方公司达拉特发电厂华能工匠工作室(YCKJ-2025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