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深化产教研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决定举办全国产教研融合项目创新大赛(邀请赛)。方案如下。
一、大赛主题
产教研协同 全要素创新
二、大赛目标
以产教研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贯穿产业赋能与优质人才培育全环节,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产、以赛促创、以赛促融、以赛促优”,推动产教研融合在思想、理论、管理、实践层面创新突破。探索产教研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征集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复制性的产教研融合项目,形成示范效应。搭建沟通对接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多方长期稳定合作,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职工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中国技协产教研融合委员会
中国技协培训工作委员会
深圳富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技协建筑专委会
中国技协电力专委会
中国技协煤炭专委会
中国技协新技能培训专委会
中国技协数控与工业机器人专委会
中国技协白酒专委会
中国技协增材制造专委会
中国技协装饰艺术专委会
中国技协双向就业专委会
中国技协露酒专委会
中国技协低空经济人才发展专委会
中国技协职业人才工作委员会
中国技协人工智能专委会
中国技协应急管理专委会
云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济南职业学院
北京公交技师学院
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淄博市工业学校
四、大赛项目
大赛围绕“赋能产业、融合办学、协同育人、优质就业”,以深化产教融合,锻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导向,展现产教研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设置以下三个赛道。
(一)赋能产业赛道
本赛道以破解产业痛点、驱动技术迭代、提升企业质效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模式优化等路径,赋能产业升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涵盖并不限于以下领域:
1.赋能企业技术创新类:针对企业技术瓶颈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突破发展难题的项目,如核心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拓展、关键工艺改良等。
2.赋能企业发展类:从赋能企业战略、运营和人才等维度,赋能企业全链条需求。包括战略咨询服务项目、协同支撑业务战略落地项目、国际化战略项目、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项目等;围绕市场拓展、项目管理、生产经营、供应链管理,提供问题诊断、课题攻关、体系搭建及绩效提升等服务;以“领跑”体系为核心,涵盖人才管理、平台搭建、学习体系建设及企业大学打造、开展人才培训等项目。
3.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类:校企合作开展的企业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智能产线与智慧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等项目,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生产模式向智能化、精细化升级。
4.赋能区域产业升级类: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定制化培训服务,以及共建产业服务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构建产业技能生态;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推动数字文旅、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集群等领域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二)产教研融合赛道
本赛道聚焦产教研融合机制突破与合作模式创新,挖掘校企在资源共研、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涵盖并不限于以下领域:
1.平台共建与资源共享类。包括产教融合共同体示范项目,校企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专业实验室、产教融合智慧平台、虚拟仿真实训等项目,以及专业标准体系、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校企协同质量评价系统等,通过“设备共享、师资互聘、课题共研”实现校企资源深度融合,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2.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类。包括行业(产业)“人才”标准体系建设、定制化培养项目、现代学徒制及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孵化项目、高质量育人模式创新技术创新项目、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创新项目以及退役军人再就业培训基地建设、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等。
3.“五金”资源与评价体系类。包括“五金”资源体系、“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评价体系、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以及行业技能等级标准、岗位能力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产教融合项目成效评估体系等。
4.融合发展与制度创新类。包括混合所有制办学、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共享与收益分配等创新模式,以及联合开展前沿技术融合创新类项目、未来产业前瞻培育类项目、应用型技术研究协同项目等。
(三)优才育成创新赛道
本赛道聚焦“产业需求—教育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全链条技能人才培养生态体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育成高素质技能人才。涵盖并不限于以下领域: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教学改革类:围绕企业需求定向设计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育人机制构建等项目;对接产业开发模块化课程以及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创新等。
2.评价体系与就业质量类:构建人才职业素质能力标准等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综合素养与岗位胜任力。构建“职业指导-实习管理-就业追踪-发展反馈”全链条服务体系,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调研项目等。
3.职业技能提升与国际合作类:面向在职人员、产业工人开展的技能提升培训项目;围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业态开发的专项人才培养项目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合作模式等。
4.优才育成创新方案设计:聚焦产教研融合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育成高质量人才实践一体化目标引领,设计优才育成一体化创新方案。方案贯穿“赋能产业-产教融合-职教改革-优才育成-助力就业”全过程,体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职教改革、产业发展一体化创新探索,包括总体思路、实践目标、过程要点、创新与特色、质量保障措施、成效评估与价值体现等内容。
五、参赛单位及组队要求
(一)参赛单位
1.职业院校。以院校(包括中职、高职及技工类等)为单位组队,可以多个项目参赛,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组队。
2.企业(产业、行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产教研融合项目的产业、企业,可组队参赛。
3产教研融合企业、培(实)训机构及科研机构。包括产业学院、职教集团、公共实训基地、培训中心(公司)、产教研融合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等,鼓励与职业院校联合组队参赛。
(二)组队要求
1.“1+2”组队参赛。本次竞赛为团体赛,即每个参赛团队设团队导师1人,参赛队员2人。
2.参赛队数。各单位每个赛道参赛代表队数量不限,但各代表队之间队员不得交叉参赛。每单位领队1名,需在报名时明确。
3.全程组队定员。参赛团队一旦组队确定,须完成赛事全过程,比赛过程中不得进行队员重组、更换和增补。
六、材料提交
(一)项目申报书:填写《全国产教研融合项目创新大赛(邀请赛)申报表》,并加盖申报单位公章。
(二)创新成果报告:包括摘要与正文(总计不超过4000字),结合赛项要求,详细说明项目背景、项目目标、实施情况、创新点、实践成效和应用价值,并提供相关支撑材料,如合作协议、项目成果证明(专利、案例、数据等)和企业验收报告等,具体详见《全国产教研融合项目创新大赛创新成果报告撰写说明》。
(三)提交方式。登录中国职工技术协会产教研融合项目创新大赛官网https://www.chanjiaoyan.com/提交申报材料。
(四)截止时间。2025年10月15日。
七、比赛流程及方式
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颁奖)三个阶段。
(一)初赛
1.初赛采用线上评审方式,由评审专家组依据评审标准对提交材料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确定晋级复赛名单。
2.晋级比例。各赛道晋级比例约为参赛团队总数的60%,由大赛组委会发布公告。
(二)复赛
1.2025年11月上旬在深圳进行复赛。复赛通过项目展示(8分钟)+现场答辩(7分钟)形式进行,参赛团队现场展示项目情况,并重点阐述技术原理、创新亮点、应用场景及价值等。评审委员对依据评审标准,对展示成果和答辩质量进行现场评分。
2.积分规则:复赛现场评分得分(60%)+初赛得分(40%)=团队复赛最终得分。
3.晋级比例:根据复赛团队数量,总分排名前50%的团队晋级决赛,由组委会发布公告。
(三)决赛
1.复赛通过现场设计评审方案并进行路演呈现的形式进行。决赛开赛前2小时,全体参赛人员集中,抽签确定出场顺序并依次抽取应答方案题目,参赛团队现场策划设计方案、制作完成PPT。
2.决赛通过方案呈现(10分钟)+现场答辩(8分钟)方式进行,评审委员依据方案内容、现场表现、答辩质量等进行评分。
3.计分规则:决赛现场评分得分(50%)+复赛得分(50%)=团队决赛最终得分。
4.根据最终得分确定获奖名单,由组委会公布最终成绩,并举行颁奖仪式。
八、奖项设置
(一)比赛奖项:各赛道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按参加决赛团队总数的5%、15%、30%,颁发奖牌、获奖证书。
(二)专项奖项:设置最佳选手奖、最佳表现奖等个人奖项,比例不超过参加复赛总人数的20%。
(三)优秀组织奖、特别贡献奖:表彰在赛事组织方面表现突出的院校、企业及其他机构,由组委会决定名单。
九、成果应用及配套活动
(一)推荐相关奖项和项目申报
获奖项目推荐“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评审。获奖单位及其项目优先向企业推荐合作,推荐申报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
(二)平台建设。搭建产教对接平台,优先纳入获奖项目,有效对接院校需求与产业资源。优先邀请优胜单位、获奖团队和优秀个人参加中国技协产教研融合委员会各项活动,推动创新成果有效转化。
(三)成果共享。获奖项目案例编印成册,促进知识共享与推广应用;适时举办产教研融合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分享前沿趋势与经验。
(四)专项赋能。针对获奖代表队,组织定制开发知识型、创新型领军“金师”专项赋能系列项目,培养产教研融合高质量发展卓越名师、卓越创新团队;推进中国技协各专业委员会优质资源与相关职业院校对接合作,共同打造职教高质量改革、产教
研融合高质量发展典范。
(五)宣传推广。借助合作媒体、协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
十、其他说明
(一)参赛要求。参赛项目需确保原创性,禁止同一项目跨类别重复报名。
(二)知识产权。参赛作品不侵犯知识产权,已获国家级奖项的项目案例不得重复参赛。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属参赛单位所有,大赛组委会保留对参赛作品进行宣传推广的权利。
(三)本次大赛不收取任何费用,复赛决赛由组委会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四)解释权。本方案的最终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所有,未尽事宜请登录官网查阅。
十一、联系方式
大赛网址:www.chanjiaoyan.com
电子邮箱:chanjiaoyan@126.com
联系人:
中国技协产教研融合委员会
电 话:010-88562853
刘艳芬 13716076889
深圳富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温永强 13144808979
附件:
1.大赛申报表、创新成果报告撰写说明、成果支撑材料目录、报名汇总表
2.大赛评审方案
电子文档可扫码获取
中国职工技术协会
2025年9月17日

